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80年前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烽火的痕迹在岁月中渐淡
但刻在民族血肉里的记忆从未褪色
华师始终牵挂那些为家国浴血的身影
坚守并延续着不朽的抗战精神
硝烟之下的隐秘战线
亦有华师人在默默耕耘
翻开尘封的史料
那段峥嵘岁月便浮现眼前
隐秘战线的华师身影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南地区不断遭受日军侵袭,华师被迫开启了“九载十迁”的艰难办学之旅。华师的前身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在抗战迁徙办学的过程中,每到一地除了组织自身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外,还认真开办社会教育,积极融入社会、贡献社会,以社会教育为手段,唤起民众,一致抗日。学院所兼办的社会教育工作大体包括在当地开办民众学校、组织抗战宣传、开展社会服务、编印民众读物等等。
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地下党组织积极参与到学院开展的社会教育工作中。1937年秋,学院迁至广西梧州,当时的地下学生党员林敬文在学院张栗原、李平心教授的建议和指导下,以地下学联的同学为骨干,组织了“战时教育工作社”,推动学院战时教育运动。“战教社”出版《抗战生活》、组织火炬游行、演出话剧、出版壁报、办民校和街头学校等,开展抗日宣传,对工人及青年群众的抗日救国思想影响很大。
图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学生战时后方训练案》,其中列明了战时后方服务队的组织结构和各组分工及指导老师、组员。
1939年8月,学院奉令由广西融县迁返乳源侯公渡,根据《1940年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下学期举办社会教育事业报告》的记载,“本院直接办理事业由本院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及本院战时后方服务队主理之。”这里提到的战时后方服务队就是学院地下党组织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载体。
学院地下党员彭和章、张震欧等在学院迁返乳源后,在院内发起组织抗日救亡工作队,林砺儒院长听说后大力支持,并提出将工作队改名战时后方服务队,全院同学都是队员,由他兼任总队长。战时后方服务队下设宣传教育组、军用化学组、救济救护组、消防防空组、纠察警卫组、募集慰劳组。服务队由地下学生党员发起并领导,地下学生党员和进步学生成为服务队的主干,服务队组建后开展了一系列抗战宣传活动,包括组织了歌咏队、话剧队、时事座谈会,并定期出版壁报、编印通俗刊物等。
图为国民党广东省直属乳源县区分部要求学院追查“违禁”壁报的公文,林砺儒批示“派员解释,交训导处办理”。
林敬文等人后来撰文,他们当时开办的民众夜校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组织了一定力量在文理学院所在的江夏村及其附近开办夜校,提高农民的文化政治思想水平,培养积极分子,作为在农村建党的准备。解放战争时期,连县东陂等地举行过几次武装起义,这些夜校的农民积极分子曾起了重要作用”。
而关于壁报,则更是曾引发过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1939年12月下旬,战时后方服务队在乳源县街医院门首张贴了一份刊有彭和章写的《由西安事变谈起》一文的壁报,文章揭露了西安事变真相,立即被当局拿走作为“异党”活动的“罪证”,向学院发出《国民党广东省直属乳源县区分部关于请更正<由西安事变谈起> 一文的函》,要求学院追查作者及壁报负责人的政治情况,时任训导主任、进步教授盛叙功复文作了掩护。所幸不久日寇进犯曲江,粤北大撤退,学院迁往连县东陂,事才就这么过去了。
因责铸魂 凡躯承义
在一众抗战英雄中
华师的老同志们
以热血赴使命 用赤诚护山河
硝烟已散 但英雄之精神长存
烽火岁月中的英雄战歌
刘敏:从儿童团副团长到坚定的革命者
抗战的信念根植于烙印在心头的疼痛,华师原科研处副处长刘敏幼时家中惨遭敌军洗劫焚烧。后来“七七事变”爆发,村里成立了儿童团,这开启了她长久的抗战之路。刘敏的革命生涯始于平凡岗位——儿童团副团长,负责站岗、放哨、送信、宣传抗日,恰似人们所熟知的少年英雄王二小。日寇铁蹄的恶行点燃了她胸中的怒火,也在她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火种。
1941年参加革命的她,在青年时代投身宣传队,宣传抗日、唤醒民众;在部队遭遇日军“铁壁合围”的危急时刻,她参与化整为零的战术,帮助队伍突出重围。回首往日烽烟,她很感谢过去那些前赴后继牺牲的老战士、老同志、老革命,也很感激党和人民为她铺平了道路。一路走来,刘敏的成长轨迹,是无数热血青年在党的指引下,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革命者的缩影。
宫本立:硝烟中的白衣天使
“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是在平平凡凡地工作。” 曾任校医院党支部书记的宫本立忆及往昔,话语质朴却力重千钧。如今的她已经95岁高龄,80年前的这份家国之痛,一直令她刻骨铭心。当时,为保护村粮,她的爷爷牺牲在日本敌军的枪口下。爷爷的壮举深深激励着她。1945年4月,抱着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怀着替爷爷报仇的信念,年仅16岁的宫本立加入八路军山东省胶东军区后勤部医训队,专门从事前线伤员救助工作。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绝境中,她尽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纵使炮火威胁、环境恶劣,都无法阻挡她救治伤员的脚步。她用双手为无数同胞托起生的希望,将家仇化作守护战友、共赴国难的熊熊壮心,在医护岗位上书写了非凡的抗战篇章。“让他们康复回到前线继续战斗,也是抗日。”宫本立说。
烽烟华南 赤帜卷山河
华师教授们深耕史学研究
让血火铸就的铮铮铁骨
在新时代为更多人铭记
饱含血泪的华南抗战史
珠江之水汇入历史长河
在华师,有这样一群人,多年来从事华南抗战历史的研究工作,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肖自力便是其中一员。肖自力多年来深耕民国政治史、抗战史、岭南历史文化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项目等8项,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是“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之成果《广东抗日战争志》一书的主要负责人。
《广东抗日战争志》是全国首部公开出版的地方抗日战争志。该志由以肖自力教授为主编的45人团队(绝大部分为华南师范大学老师和学生),历时7年,精心编纂完成。编写组广泛查阅资料,认真梳理历史脉络,谨慎核对有关史实,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于2020年完成初稿并以“优秀”等级结项,后又历经近3年的修改、校对,于2023年9月正式出版。
该志全面客观系统记述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3日,日军开始侵华、侵粤,中国及广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英勇反抗和抵御侵略,并最终取得对日抗战完全胜利的全过程,以及战时广东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主要方面。该志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粤的暴行,如实记录日军侵粤的罪证,突出广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顽强的抗日斗争,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地位,弘扬了伟大抗战精神,彰显了广东抗战研究的时代价值。全志共设彩页、总述、大事记、抗日救亡运动与军事准备、日军侵华罪行、战时军事、战时政治、战时经济、战时社会生活、战时文化教育、抗战胜利、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与日军侵粤罪证、人物传略、附录等14个部分,达138万字。
肖自力表示,“对广东抗战史上不少重要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我们进行重新的梳理、考证和确认,得出了新的或更准确的结论;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消除了过去的一些难点、疑点、盲点、缺点乃至错误。‘把事实搞准确’,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到,往往是靠很多人花很多个日夜才能搞清楚的”。比如,有关“香港大营救”的书写,就是在参考前人多种研究和考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力求做到既准确又全面、深入。
《广东抗日战争志》的出版,犹如珠江之水汇入历史长河,既镌刻着广东抗战的独特记忆,更融入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血脉。这部志书不仅系统记录了广东抗战的壮阔史诗,更传承着先辈们不屈的民族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深耕抗战史领域,让历史记忆焕发时代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
一份名簿背后的战火烽烟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建立了五支细菌战部队,进行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并在多地撒布鼠疫和霍乱等病菌,造成疫病的大规模流行。华南地区的细菌部队“波第8604部队”与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一样,犯下累累罪行。2025年7月7日,广东省档案馆举行“抗战档案史料捐赠仪式”,接收了日本学者松野诚也教授捐赠的“波第8604部队”留守名簿。
日前,央视CCTV13《新闻周刊》栏目于7月12日播出《80年:罪证 人证》,报道了该名簿完整公布的情况。华师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华南抗战历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吴佩军接受了节目采访。
作为一名研究者,吴佩军和国内以及一些日本历史学者一直在搜集华南日军细菌战的相关档案材料。今年5月14日,当得知日本国立公书馆公布了“波第8604部队”留守名簿后,吴佩军立即联系了松野诚也教授,请其复制该名簿。经过一番波折,松野诚也在一个多月后终于拿到名簿的高清彩色扫描件,并在吴佩军的协助下将其捐赠给广东省档案馆。
吴佩军表示,该名簿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不仅可以厘清“波第8604部队”的人员构成、机构设置和编制规模等基本史实,也可以将其与其它细菌战部队的名簿进行对照,梳理“波第8604部队”和731部队、新加坡9420部队等部队之间的内外关联和战时关系,进而厘清日军细菌战体系的构成特点,对全面揭示日军罪行极具现实意义。
吴佩军介绍,松野诚也教授此后又捐赠了8604部队人员编写的《关于广东的风习》《现场毒物检查法》以及8612部队人员编写的《卫生滤水机存放保养方法》的原件,这三本资料是孤本,对于研究日军华南细菌部队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电影定格烽火文心
让知识救国的微光穿过长夜
来和这部电影一起
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坚守
文脉守护者的抗战史诗
今天,华师教授甘小二执导的历史传记电影《坪石先生》全国公映。值此特殊时刻,谨以此片向全民族抗战的不屈精神致敬、向知识救国的教育先贤致敬。影片以抗战时期华南教育历史为背景,以中国数学元老、骈文泰斗黄际遇教授(谢君豪饰)为核心人物,讲述了发生在1944年粤北坪石镇的教育救国往事。
影片聚焦展现黄际遇、叶述武(新中国首颗人造卫星轨道计算专家、新中国华师数学系建系主任)、邹仪新(中国近现代第一位女天文学家)、杜定友(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奠基人)等“坪石先生”群像。他们在日军逼近的危难时刻,坚守教育一线,组织师生迁徙典籍,誓死守护岭南文脉。
点击查看影片背后的故事
导演甘小二说,拍这部电影不为讲大道理,只想讲讲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一群书生选择“守住”的故事。“在接触这个题材之前,我对这段岭南文脉命悬一线的历史一无所知。仅仅过了八十年,就连我这样一个大学老师都不知道这段历史了,所以非常希望把坪石先生们的故事拍出来。”导演甘小二进一步阐释,《坪石先生》是一部人物传记片,但又不仅仅是某个人物的传记片。它就像一封当代教授们写给教育先贤们的“情书”,旨在“弘扬国士之气概,坚毅民族之精神”。
承父志 薪火传
华师学子携笔从戎
将家国情怀铭刻于心
续写保家卫国的青春篇章
赓续精神,烙印迷彩记忆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23级本科生朱春林的父亲曾服役于部队,是一名装甲步兵连的老兵,朱春林从小就听着父亲在军营里的故事入睡。成长岁月里,父亲带他看各种军旅相关的影视作品,《士兵突击》中钢七连“不抛弃,不放弃”的铮铮口号令他深植于心。而当同龄英雄陈祥榕于中印边境为国捐躯的报道传来,朱春林也不断问自己:“他与我同岁,却已经以身殉国,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深思熟虑后,他选择了参军入伍。他的父亲全力支持这个决定,并嘱托他“保重身体,好好干”。
初入军营,严格的纪律要求带给朱春林不小的冲击。但当他学习连史时得知,自己所在的连队,其前身是由谢子长同志和习仲勋同志创立的抗日陕北红军,曾在平型关大捷中奋勇作战,他心中的肃穆之情便油然而生,自此他也更加刻苦训练,决心发扬好红军精神。
部队的大型实兵对抗演习则是他最难忘的经历。作为红方的一员,朱春林在经历了高强度的“百公里奔袭”后,坐在自行火炮上颠簸了一整夜,抵达目的地后仅短暂休整便投入战斗状态:执行警戒任务、挖掘掩体、进行战场伪装,严防蓝军突袭。朱春林后来回忆“那时真是困到极点,站着都能睡着,但必须咬牙挺住”。他深知“上等兵”的称谓是责任,军装便是坚持到底的理由。
退伍返校后,军旅生涯重塑了朱春林的坚定意志。2024年,他以学生教官身份参与新生军训,将部队钢铁作风与责任感教给学弟学妹。此外,他还参与“三下乡”实践活动,结合自身参军经历讲述革命故事,让红色基因扎根学生心中。朱春林认为,在当今时代,铭记历史并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让民族更加团结,从历史中汲取共克时艰的力量。未来,他也将以新的姿态,在和平岁月里继续冲锋。
忆烽火 承薪火
抗战的史诗镌刻于骨
复兴的蓝图奋楫于行
让我们以青春铸就新的长城
让历史在我们手中续写荣光
温馨提示
基孔肯雅热疫情主要经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引起传播,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烧、皮疹、关节疼痛等。预防基孔肯雅热,防蚊灭蚊很关键。广大师生要积极行动起来,定期检查并清除阳台、天台、室内小型积水,如花盆托盘、瓶罐、冰箱底部接水盘等;安装纱门纱窗、睡觉使用蚊帐,外出尽量穿长袖衣裤或在裸露皮肤喷涂有效驱蚊剂,减少因暴露被叮咬的风险。若出现上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让我们共同做好防控工作,守护自身和家人健康!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来源丨档案馆(校史文博馆)
央视新闻 南方+ 中新社广东发布 广东省档案馆
“我与广东抗战志不得不说的故事”公众号
采写丨龙雨涵 兰贺捷 冯哲 黄冬灿
摄影丨华南师大新闻社
部分图片由单位提供
执行编辑丨冯哲 黄冬灿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信钰证券-信钰证券官网-配资股配资-配资实力股票配资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